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稻田黄鳝养殖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稻田黄鳝养殖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稻田里放养黄鳝,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只须控制放养的数量。稻田中的水、陆昆虫及其幼虫就足够当作饲料,无需另外投放饲料。这样既有利于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又可收到一定数量的黄鳝。稻田养殖黄鳝的成败关键在于田埂是否加固、加高和有无渗漏。所以,放养黄鳝的稻田,要预先加高、加固田地埂,发现有漏水现象要及时修补,以防黄鳝外逃。同时,稻田所用农药对黄鳝有影响的有苏化203、敌敌畏,其次是乐果、223乳剂,而除草醚、马拉松等农药对黄鳝基本上没有影响。
黄鳝又叫鳝鱼,适应性强,在各种淡水中都能生存。利用稻田养殖黄鳝,成本低、管理方便,稻田养殖黄鳝虽然产量相对较低,一般每亩可收获黄鳝800~1000公斤,稻谷1000斤,但由于其生存环境对土壤、水质要求较高,生产的稻米和黄鳝可以成为有机、无公害产品,产出效益好,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期介绍一组稻田黄鳝生态养殖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稻田养殖条件
稻田生态养殖有机黄鳝的产量高低、效益好坏与稻田的基本条件是分不开的,必须根据黄鳝生态条件要求,认真选好稻田。田块面积没有严格限制,考虑到便于管理,面积不宜过大,但过小也不太好。要求养鳝稻田地势平坦,坡度较小,田埂要坚固,以防暴雨冲垮田埂。田埂高70厘米,底宽60厘米,顶宽45厘米,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厘米,埋入地下10厘米。
应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无冷泉水上涌,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旱季不涸,大雨不淹,以保持一定水位较低洼稻田为好。适时加注新水,一般春秋季7天换1次水,夏季3天换1次水,确保做到水质“肥而不腐、活而不疏、嫩而不老、爽而不寡”。
土壤以保水力强的壤土或粘土为好,沙土最差。同时要求土质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耕作层土质呈酸性或中性为好。泥层深20厘米左右,干涸后不板结,容水量大,不滞水,不渗水,保水力、保肥力较强,使田水保持较长时间,特别是鳝沟、鳝溜里的水要经常稳定在所需水深。
科学投放鳝种
水稻种植一般选择单季中稻田或晚稻田为好,稻田中的天然饵料比较丰富,盛夏时水稻又是较好的遮荫物。前期稻田水深应保持在6~10厘米,在水稻拔节之前露田(轻微晒田)1次。从水稻拔节孕穗开始至乳熟期,稻田水深应保持在6厘米,以后灌水与露田交替进行。要经常更换新水,认真检查黄鳝吃食情况和生长发育状况。在水稻施肥和喷洒农药前,应把黄鳝诱至沟内安全水域。此外,要经常检查田埂及进、排水口等处防逃设施,以防黄鳝逃走。
稻鳝共生种植,必须一垄一沟且应加宽至0.73~0.8米,可采取缩小株距的办法来弥补基本苗的不足,株距可以为0.1~0.13米左右,实行宽行窄株栽培,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为了获得黄鳝高产,垄稻沟式仍应开挖鳝沟、鳝涵,一般在垂直于垄沟方向开1~2条鳝沟,用鳝沟连接鳝涵,形成沟沟相连、涵沟相通的水网结构。稻在垄上,水、肥、气、热协调,根深叶茂;鱼
进行稻田生态繁殖黄鳝的人工孵化:
(1)受精卵的收集在6-7月的产卵季节,大多数黄鳝将卵产黄鳝于土埂边繁殖洞口的泡沫巢中,也有的将卵产在水葫芦叶梗之间或!食台边的泡沫巢中。 将黏浮的受精卵收集起来。
(2)受精卵的孵化收集的受精卵用曝气的井水清洗,放入孵化桶中孵化,水流速度以不使卵成堆但浮到水的中上位置为宜(距水面20~30cm)。 保持水温pH5。 0~6。0,溶氧量5mg/L,在孵化期间随时将发霉的未受精卵捞出。4。鳝苗培育受精卵孵化10天后,鳝苗陆续孵出。刚孵出的鳝苗腹部有大而明亮的油球卵黄,3-5天还不能游动。待卵黄消失能自由游动时, 将其放人水泥池饲养。
鳝苗池池壁采用瓷砖,面积25平方米,水深20- 25cm,池中放水葫芦,占池水面积的1/3左右。
先投喂浮游动物, 一星期后改喂水丝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稻田黄鳝养殖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稻田黄鳝养殖技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