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视频

2024-08-16 20:18:07 首页 >  种植技术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杂交水稻旱地高产栽培技术?

品种应选择抗旱、优质推广的杂交水稻种,适宜我州种植的品种 “明两优829”“科丰182”、“宜香优2115”等,其产量高、适应性广、抗性强,米质优。

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视频

播种量大小根据品种分蘖力的强弱和发芽率的高低,同时还要注意到土地的肥瘦、有无灌溉条件等确定。

如土壤肥沃、土壤水分保持较好,又在雨季中,有利于旱稻分蘖,播种量可小些,一般亩用种在2公斤左右。

杂交水稻技术?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一)、制种基地的建立

1、基地选择

在选择隔离条件好,无检疫性病虫害,土壤肥沃,地势开阔的田块,排灌条件好,集中连片的基础上,选择交通方便,群众基础好,易于管理的地方,建立制种基地。

2、制种田选择

应选择地力均匀,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的非冷底田进行制种。两系制种田无水库水和冷浸水灌溉制种田。

(二)、制种季节的选择

应根据不育系对温、光、湿度等因素的要求和种性特点,结合当地制种基地的气象资料,综合考虑,安排制种季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宜安排在夏秋季制种。

杂交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

1 整地

精心整地,提高播种的质量,实现一播全苗,同时也便于进行后期的田间肥水、除草等管理。整地时要求将田面充分整平,要求高低差在 3 cm 以内,耕作深度在 25 cm 左右,地表不 能有杂草、残茬等露出,田间每隔 4 m 左右留 1 条走道(宽 35 cm 左右),便于田间作业 。

2 播种

旱直播水稻品种选择要求具有较广的适应性、产量高、米质优、适合沿淮地区气候特点、生育期短、较早成熟。沿淮地区旱直播水稻播种要求在 6 月 10 日之前完成,力争早播,为水稻的成熟留下充足的时间,避免遭遇冻害等不利天气。不同的水稻品种适合的播种量也不同,且需要根据种子的发芽率确定最适宜的播种量,如对于普通粳型品种来说,如果检测出种子的出芽率在 85% 以上,则适宜的播种量为 90~105 kg/hm 2 。播种深度宜浅, 2 cm 左右即可,播种时要落籽均匀。

水稻是两性花怎么杂交?

水稻花为两性花,风媒传粉,若间行种植后自然生长,则可发生自交,也可发生杂交,因此待种子成熟后,收获乙品种植株上的种子播种,长出的幼苗将会出现紫叶鞘和绿叶鞘两种表现型,其中绿叶鞘性状幼苗是乙的自交后代,若要获得甲为父本、乙为母本的杂交种子,需对母本植株进行未成熟去雄(操作)并套袋隔离,待父本植株花粉成熟后人工授粉并进行套袋隔离.种子成熟后收获乙(填“甲”或“乙”)植株上结的种子即为杂交种子,播种这些种子所得的幼苗表现型只有1种,若某次实验的这些幼苗出现了性状分离,原因可能是操作失误.

杂交水稻浸种催芽方法?

药剂浸种催芽,使用“浸种灵”浸种,既能达到灭菌效果,消除恶菌病等种传病害,又不影响发芽率。浸种过程中适当搅拌1—2次,使种子与药液充分接触,浸种后不必淘选,可直接摧芽。

作为共和国元勋的袁隆平,当年是怎么研制出杂交水稻的?

确实,袁隆平当时的科研环境是极为不好的,但袁隆平仍然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并一路坚持了下来,这其中有很多故事,而且很多是相当惊险的,我们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

1.大学时期的故事

因为幼年时期,跟随老师和同学一起去园艺场参观,里面水果丰收的景象给袁隆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并且袁隆平父母有郊游的习惯,所以袁隆平十分热爱大自然。

因此高中毕业报考时,毅然地选择了学农学,当时父母对他说,学这个很吃苦的,我们都知道农民是很辛苦的。但袁隆平因为对农业有一种美好的幻想,所以就坚持了这个选择。

在大学时,当时的教学普遍提倡苏联李森科的无性繁殖理论(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袁隆平的大学老师管相桓教授却比较崇尚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因此袁隆平在他的影响下学习了很多这方面的学说,并且课余阅读了大量中外农业科技杂志,开拓了视野。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安江农校(今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2.三年实验一事无成,转换方向获成功

毕业后,因为当时全盘学习苏联,所以袁隆平就打算按照李森科的理论指导实践,即采用嫁接的方式来创造新物种,当时虽然能得到产量较高的作物,但是这种特质却无法遗传给下一代。

就这样实验了三年,突然袁隆平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了DNA结构的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奖,于是打算抛弃李森科的这一套,采用孟德尔遗传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上图为论文手稿)

后来经过近8年对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将研究成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撰写成了论文发表在了《科学通报》上。当时是1965年,是风暴前的平静时期,而正巧那一期《科学通报》是停刊的最后一期

3.国家科委发现人才,经费资源问题解决

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进牛棚了,袁隆平也原本要如此的,姓名都已经上了大字报,就差执行了。但当时的工作组来看袁隆平时,却把袁隆平任命为一块稻田的技术参谋,这样袁隆平很高兴,很意外。

后来得知,他的材料在被审查时,发现了一封来自国家科委的函件,工作组完全傻眼了,原来抓错了人,这可是重点保护对象,赶紧地,经费什么的,都安排上,就这样,袁隆平得以开展他的实验,并不受外界影响。

“野败”发现,科研也需要巧合?

当时实验需要一株野生的花粉败育的水稻,因为这是实验的转折点,如果找不到,实验就有可能原地踏步,于是袁隆平的助手们到处找有没有野生的水稻。

后来在海南某处的水坑沼泽地段竟然找到了3个稻穗,当时是袁隆平的助手发现的,因为袁隆平平时就对助手们传授很多育种知识,所以助手很敏锐地发现了这3株野稻的异常,并且迅速通知袁隆平,原本袁隆平准备去北京,接到消息,马上前往三亚,经过检查,这是一株符合实验要求的野生水稻,被命名为“野败”。

这株“野败”为整个实验打开了突破口,后来经过不断的实验,到1975年时,杂交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获得了巨大成功。

至此,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熟悉了,就是不断改进,提高亩产。

但很多人都忽视,袁隆平最大贡献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孟德尔遗传理论和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正确性,并启发了全国各地的学者,让他们从思想上得到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我认为这才是袁隆平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袁隆平口述自传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0.08

喜欢请关注评论转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