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黑鱼的养殖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黑鱼的养殖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养殖黑鱼时首先就要确定池塘的养殖面积,黑鱼养殖不宜养殖过多,但是可以分为几个池塘分开养,一个池塘在2-5亩左右。水深2米左右,池底的淤泥不宜过多,在池塘的进出水口必须设置防逃网,防止养殖过程中黑鱼出逃。在放养前需要将生石灰对鱼池进行泼洒消毒,也可以在池塘中种植宽一米左右的水浮莲,这样不仅可以防止黑鱼跳出池塘,还能有效的为池塘遮阳。池塘要选择在远离嘈杂吵闹的地方,有充足干净卫生的水源,有良好的排水换水系统。
鱼种放养:黑鱼种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野生的,一种是人工繁育的,但在下塘前均要进行筛选,将规格基本一致的鱼种用3~5%的食盐水洗浴5~10分钟,然后放入同一个鱼池。
放养密度:黑鱼放养密度视水源、注排水条件、饵料鱼来源等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3~5厘米亩放6000~10000尾、10~15厘米长亩放4000~6000尾、20厘米左右亩放约2000尾。
黑鱼在我们老家又叫乌鱼,是一种食肉鱼,鱼肉没有刺,味道不错,他们养殖基本都是屋头的农田直接养殖,老家四川,就是平时经常为很多小鱼小虾给他们吃,从里面用细网弄很多小鱼小虾,基本上对水质没啥要求的,那种鱼的生命力很强
生鱼生命力较强,对水质要求不高,但最好是用河水养, 注意换水就行。
生鱼的生存温度为0-41℃,最适温16-30℃,春季水温回升到8℃以上时,生鱼开始活动,由深水处游至浅水区觅食。
水温20℃以上时生长较快。夏季天闷热降雨时,往往会跃出水外匍匐于岸边的湿地上。秋季当水温降到12℃时,停止摄食;降到6℃下,转到深水处活动。
冬季水温过低时,埋于淤泥中越冬,只要冰下有水就能完全越冬。 生鱼能耐低氧。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亦能生存。
当水中缺氧时,鱼体可将头露出水面,借鳃上器官,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 pH值:生鱼一般均能在酸性和碱性的水域中生活。
生鱼善跃:其跳跃能力很强,跳的也较高。在有流水冲击和降雨时更易刺激黑鱼跳跃而逃跑,并常随水流逆行而上。
"养殖黑鱼时需要注意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愿意与你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黑鱼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的凶猛。它繁殖力特别强,而且胃口很大,大到能够吃掉整个湖泊或者池塘里面其他的所有鱼儿。所以,养殖黑鱼,能够与之混养的几乎没有。那么,在养殖黑鱼的时候,除了要注意它的凶猛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养殖黑鱼,需要防鸟和蝙蝠
黑鱼凶猛,但是毕竟只能够在水里称王,遇到外面的动物也有被吃掉的风险。特别是小黑鱼,很容易被鸟类和蝙蝠捕捉,被吃掉。特别是在夜间的时候,小黑鱼有集群到水面透气呼吸的习惯。而此时,等待已久的蝙蝠会迅速贴近水面飞行,抓住机会叼起黑鱼。没有养殖黑鱼经验的养殖户,对于这种情况不了解,没有做好任何的防范措施,黑鱼苗减少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所以,对于刚投放不久的黑鱼苗,一定要注意做好防范,即在养殖池的上方使用网片覆盖,不仅晚上可防蝙蝠偷袭,白天也可以预防鸟类袭扰,给黑鱼苗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黑鱼疾病的防治
黑鱼养殖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最大风险莫过于遭遇病害的袭击。在养殖黑鱼的过程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有水霉病、赤皮病和出血病。对于这些病害一定要掌握清楚,比如出现的疾病症状、病因以及防治方法等等。比如黑鱼赤皮病,发病的症状是鱼体有出血症状,鳞片自然脱落,食欲减退,经常漂浮在水面之上等等。而导致黑鱼赤皮病的原因是水质管理不善,导致水中的有大量的赤皮病菌滋生。
所以,预防黑鱼赤皮病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做好对水质的管理。具体方法就是勤换水,早期的时候,每半个月换新水一次,每次换水1/3;在进入高温季节,7月—9月,更需要勤换水,坚持3天一小换,7天一大换。小换换1/3,大换换2/3。如此可以极大程度上确保水质优良,避免病害发生。
饲料喂养要科学
黑鱼养殖在喂养方面也是需要讲究的,首先是饵料问题。黑鱼的饵料分两种,一是以野杂鱼为主的新鲜动物饵料;二是粗蛋白含量不低于40%的浮性颗粒饲料。
其次,饵料投喂方法。一天需要投喂2次,分上午和下午。一天投喂的量是鱼体总重量的3%~10%。当然了,实际的操作要按实际情况来,判断喂饱的依据可通过查看鱼种是否上食台吃食为准。
好了,以上是我个人看法,欢迎评论指正。另外,大家有关于三农方面的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黑鱼的养殖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黑鱼的养殖技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