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塘处理:池塘四周夯实,周围修建好防逃设施,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并在出水口处设鱼溜。放养:每平方米放养50-60尾泥鳅苗,放养前,进行消毒。投喂:5-6月份,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5%,7-8月份,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8-10%。9-10月份,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5-6%。
2、泥鳅养殖方法可参考如下介绍:池塘养殖 泥鳅池面积以150-250平方米较好,水深应保持40-50厘米。鱼溜处水深60-70厘米,泥鳅池可新建,也可利用旧池塘、水坑或其它养鱼设施。水泥池或三合土坑,池底要铺20厘米左右厚的肥泥。土池的池壁和底部要夯实捶紧,进出水口要装防逃罩。
3、越冬季节,加深水位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把泥鳅和其他鱼类一起混养,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
4、在养泥鳅的时候选择向阳、进排水方便、含腐殖质适中的黏质土壤建池塘,面积为3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有高出水面40厘米的防逃设施,用水泥板、砖块、硬塑料板或三合土压实筑成,也可用聚乙烯网布沿池塘的四周围栏,网布下埋置硬土层,水深40-50厘米即可。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软泥。
5、水体管理:泥鳅喜欢肥水,需要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每100平方米施加50kg的腐熟有机肥),将池水可视度控制在15-20cm左右;当水温达到30℃时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水中缺氧时,注入新水;冬季增加水深。
1、要根据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培育水中的天然饵料。除施肥外,每天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投喂量可依季节不同而异,3月份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份为4%,7-9月份为10%,10月份为4%。池塘内要设食台,将饲料投在食台上。
2、池塘处理:池塘四周夯实,周围修建好防逃设施,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并在出水口处设鱼溜。放养:每平方米放养50-60尾泥鳅苗,放养前,进行消毒。投喂:5-6月份,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5%,7-8月份,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8-10%。9-10月份,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5-6%。
3、泥鳅养殖技术如下:池塘消毒 在放养泥鳅苗前,要彻底清理池塘,对池塘进行消毒,可以提前20天用生石灰清理池塘,然后用增氧颗粒以及复合盐有效改善水质,清塘完毕后,要重新加水,可以在池子里种一些空心菜、藕、茭白、水葫芦、水花生,这样有利于改善水质和泥鳅躲避阳光。
4、养殖环境 泥鳅常生长在底泥或者淤泥中,养殖泥鳅可以选择向阳通风、水源充足且地势开阔的池塘,并向池塘底部铺上粘制土壤,栽种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为泥鳅提供躲藏、休息的场所。
5、若用水泥池养殖泥鳅,新建水泥池塘在进水前一定要浸泡1个月以上或进行脱碱处理,池塘底部要铺有15~20厘米的壤土;土池土质以壤土为佳,渗水严重的区域要进行防渗处理,防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防渗布防渗,防渗布上层铺20厘米左右的壤土;另一种方法是池底用三合土夯实。
泥鳅的繁殖技术全过程主要包括亲鳅选择、催产、受精、孵化和苗种培育等步骤。 亲鳅选择 选择健康、性成熟的泥鳅作为亲鳅是繁殖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雌性泥鳅需体重10克以上,体长10厘米以上;雄性泥鳅体重可略小。亲鳅要求无伤病、游动活泼。
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里放入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
泥鳅的生殖(繁殖习性)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 4 月上旬开始繁殖, 5 一 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 9 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 18 一 30 ℃ ,最适水温为 22 一 28 ℃ 。
泥鳅的孵化技术 苗池整理: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在鱼巢放入前10~15天,对育苗池进行清整。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厘米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每平方米约放鳅卵1万粒,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据此,计算好放卵总数。
1、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最好是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采集时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
2、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泥鳅分批产卵。用做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3、水产养殖泥鳅养殖技术如下:修建池塘。泥鳅养殖可以选择向阳、排水便利的地方修建池塘,一般由砖、石砌成,池深在1米左右为宜,池子砌好后,用水泥抹平,池塘周边保持干净。在池塘底部铺上土壤,厚度0.5尺,注入清水1尺,并在池塘底部栽种上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水温保持在15-30℃左右。
4、泥鳅人工繁殖采取的是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其自然授精的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选择好亲鳅: 选择健壮的亲鳅,用于繁殖的亲鳅,可以到公厂捕捞,也可以从集贸市场上选购,亲鳅要求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年生泥鳅。
5、养殖方法:鳅池建设。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80平方米,池深1~5m。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壁顶设压口,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6cm。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5cm左右,同时在池边设有溢水口1个,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与溢水口应用铁丝网罩住,以防逃苗。
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卵化、规格一致的泥鳅苗。经过30天左右的培育,可长成3-4厘米的泥鳅种,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为成鳅养殖。成鳅养殖消毒:鳅种放养前可用8-10厘米/千克漂白粉液进行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分钟。每平方米放3-4厘米的泥鳅种50-60尾。
自然产卵繁殖:在产卵池里放入亲鳅,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池内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杨柳树根、水草等作为鱼巢。发现泥鳅产卵后,将已附卵的鱼巢转入孵化池,同时再放入新的鱼巢,待其再产卵。
产卵环境:泥鳅产卵池可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水面5~102米,水深40~50厘米,最好能保持微流水。在产卵池中放上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做鱼巢,供卵附着。每平方米放亲鳅7~10组(一雌两雄为1组)。
1、铺泥土:在水缸的底部铺泥塘土,厚度为30cm并施已腐熟的家畜的粪便和饼肥,给泥鳅提供食物。加入清水:往水缸中注入无污染的井水或湖泊水,半米深即可。遮阳:把泥鳅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养殖,温度高于30℃需要在水缸上搭建遮阳网,以免水温太高。
2、要根据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培育水中的天然饵料。除施肥外,每天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投喂量可依季节不同而异,3月份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份为4%,7-9月份为10%,10月份为4%。池塘内要设食台,将饲料投在食台上。
3、准备一个较大的水缸进行饲养,水缸底部铺上15-20cm厚的淤泥,饲养密度不宜过于密集。养殖用水可以选择江河水、池塘水、溪水、自来水。其中自来水在使用之前,最好是放置在太阳底下晾晒1-2天左右,等到消除自来水中的氯气后再使用。定期检查水质,当水质浑浊的时候及时进行换水。
4、播种。泥鳅苗上塘时间为每年5月,种植密度为1500-2000只/m2。鱼苗投产过程中,要注意放养前的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饲养管理 泥鳅苗体长小于2cm时,可根据水情适当追肥。追肥可以用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每天早晚各撒一次。
5、泥鳅喜光照,但是不耐强光照射,养殖泥鳅时,需要将其放置在能够照射到阳光的地方,让泥鳅接受适宜的光照,并且要在环境温度高于30度时,为泥鳅做好降温措施,可以在水缸上搭建遮阳网,避免水温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