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经费来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要积极筹措经费渠道,让乡镇学校走出信息技术教育困境,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并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增加,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争取更大的经费空间。
严格行为习惯训练: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确保学生能够专注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通过制定简单易懂的规章制度,并将其张贴在显眼位置,让学生自我约束。 奖惩分明: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要适当给予学生奖励和惩罚,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促使他们遵守规定。
行为习惯的训练要从小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保障。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腾出一些课堂时间,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些简单易懂的 规章制度 ,把它贴在机房显眼的地方,让学生对照、约束自己的行为。低年级的行为习惯训练可融入趣味性,如结合儿歌。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关键。教师需熟练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且能够有效地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然而,目前农村小学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偏低,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还不够熟练,甚至有些教师对计算机有畏惧感。
家庭因素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浓厚,但学校和家长方面对信息技术教育 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认为小学主要学好语文、数学、英语几门主课 就行。
问题一: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差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常常不穿鞋套进入机房,行为随意,桌椅乱摆,室内杂乱。我们必须承担起培养和纠正学生行为习惯的责任,规范课堂秩序。我的对策包括: 严格行为习惯训练: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确保学生能够专注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经费投入是困扰乡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一个大问题,经费的缺乏致使必需的硬件跟不上,造成信息技术科目难以开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能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地方术部分存在着电脑数量少、配置条件差、资源不足的问题,不能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
信息技术学科在农村小学开设时间短,学生计算机水平低,差距大。课堂上,教师强调技术,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思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培训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动信息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农村信息技术课教师基础素质偏低,专业对口人才缺乏。怎样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对于农村孩子来讲,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有的孩子仅仅看到过,有的没有见过,只有少数孩子亲手触摸过。
我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教学人员(基本上都是短期培训的)及设备维护人员的问题。目前配备计算机等设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农村中小学,虽然具有初级教学人员,勉强维持正常教学,但其硬件维护、软件开发应用乃至制作实是空白。
多媒体有利于多元化文化的渗透。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使之变得有声有色。
应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教材、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授课比较单调枯燥,教弹琴教唱,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我们试图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也获得了一些心得: 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参考资源进行备课。 现在广大农村学校为教师们提供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参考书”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受此局限而不能大胆的进行教学的改革。
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欣赏音乐后说感受、给音乐取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乐。有效组织,高效参与,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结合表演创作、歌曲创作、节奏创作、绘画创作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灵活的运用课堂语言。
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未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的使用率不高。 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仍然落后,有的学校上课仍然是一张课桌,一支笔,教师讲课就靠一张嘴。条件稍好的小学和初中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老师办公室安装了电脑,学生有了机房,每周能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只有小部分教室里使用多媒体教学。
对于课堂管理,改善课堂管理的第一点就是——“老师首先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其次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
1、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思路,善于和最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致力于提升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2、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如电子板报评比活动、电子小刊物评比活动等,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制作自己所感兴趣的电子板报、电子刊物,不仅提高了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求知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3、多媒体导入新课,巧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不仅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能够让新课导入的形式多样化,使课堂更有魅力。(一)巧用多媒体视频导入,使新课活灵活现。
4、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除了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外,还要具备更广的知识。
必须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是一项当今教学中应用的主流教学技术,通过将先进的多媒体应用到小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小学课堂教学的开展。
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
作为一名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共同的目的就是让农村孩子能和市里的孩子一样学习好小学信息技术,培养好孩子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校领导方面原因学校领导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学校领导大力支持,首先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设施就可以解决了,例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和电脑桌椅等设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如果领导不大力支持,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跟不上,则信息技术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
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应用有限的信息技术资源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