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土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土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土茯苓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四川、江西、云南、安徽等地。在广东产区,广东高要为土茯苓的主产区;在湖南,整个湖南省均有分布;湖北产区的土茯苓生长状况与湖南有些相似,但该产区的多数地区土茯苓生长的海拔比湖南稍高;在四川,土茯苓多生长在海拔1200-1500米左右。
2、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长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其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
土茯苓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1、温度:茯苓菌丝的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其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
2、水份:以宿主(树根、段木)含水量在50%~60%时为最适宜,土壤含水量则以25%~30%为最好。
3、土壤:土壤酸碱度以ph 5~6为适宜。研究表明,在年平均温度17℃左右,无霜期280天左右的山地栽培茯苓较为有利。
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温度以10~35℃为宜。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但以20~28℃较适宜。当温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含水量25%、pH5~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宜菌丝生长。
种植土茯苓亩产5000-1000kg,如果种植技术不成熟,天气不稳定,则可能会出现减产。土茯苓生长周期比较长,一般一年只栽种一季,春季2月份种植来年4-5月份才会产新。土茯苓是一种常见的重要CIA,具有除湿、解毒的作用,在多地都有栽种。土茯苓的种植方法
1. 选地整地:土茯苓比较粗生,适应性强,山地平地均可种植。建议应选地以选择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种植,比较容易高产。
2.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播种期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条播法,按行距20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下,覆土厚lcm左右,保持土壤湿润,待苗高I0cm左右移裁。
3.种植按行:株距各25cm开穴,每穴栽1株,待苗高30cm左右,应搭架,将茎藤引上,以利生长,注意松土除草,施追肥1-2次。
土茯苓田间管理相对容易一些,因技术水平不同,亩产鲜茯苓1500-5000公斤。
土茯苓由于种植地区、质量等因素其市场价格也会有所差异。现在市场上土茯苓分为鲜、干及薄片等三种售卖形式。鲜土茯苓的市场价格大概在35元/斤左右,薄片价格则在15元/斤左右。土茯苓因为其产量及品质等价格稍高。不过土茯苓近几年的市场行情波动比较大,所以市场价格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品种不同的土茯苓,成熟收获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早熟的土茯苓菌种种植3-4个月结苓,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土茯苓菌种需要6-7个月结苓,12-14个月后才可收获。土茯苓种植方法:
1.选地整地
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有助于产量。在头年冬季时将土壤深翻几次,使其充分风化,开春后结合翻耕施入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适量的化肥。整形耙平后,做畦或起垄,等待播种。
2.播种移栽
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清明节前后)播种,将种子均匀的撒入沟内,覆土1厘米左右,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在移栽钱要浇施透水,移栽时在地块上按株行距25×25厘米开穴。每穴移栽一株壮苗,栽种后浇一次透水,在移栽成活后及时除草。如发现缺苗死苗情况,要及时补栽,再根据幼苗情况施用肥料。
3.田间管理
在幼苗生长到30厘米时,要及时搭架引蔓,同时要注意松土除草,并追肥1-2次。当植株生长枝繁叶茂,及时的修剪掉密枝叶、病虫枝叶。
土茯苓一般在夏、秋两季采挖,采挖后除去须根,洗净干燥后方可入药使用。另外,在治疗病症时,要遵循医嘱,切不可随意用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土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土茯苓种植与栽培技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