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泥鳅养殖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大泥鳅养殖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池塘要求:苗种池总面积50—100平方米;池深层以40~50cm最合适;侧墙压实保证不漏水。如果有条件可以用高密度聚乙烯膜遮盖侧墙锁水防跑;水池维持10cm左右的淤泥。
2、清塘消毒杀菌:泥鳅苗下池前10天1亩撒生石灰粉60~70kg,2~3天之后加水至0.3cm深,一周之后将水放干后重新引入自来水,水位约0.2~0.3cm,随后1亩施300~500kg沤肥人和动物粪或10000~20000kg沼渣,待水绿开始变色且清晰度约15~20cm后就可以推广泥鳅苗。
3、苗种:挑选身体素质健硕、活动力好、表皮光洁、没病免伤鳅苗。
4、放养前的处理:鳅种散养前要3%-5%食盐水消毒,从而降低水霉病发生率,侵泡时长未5-10min。
5、上肥:在放苗种以前一周,在池塘边角处堆肥,方法是什么按每平米2KG畜禽养殖粪,2KG绿草测算,堆一层农家肥,铺一层绿草,再洒一层生石灰粉,上面用薄土压实。经发醇沤烂液肥当然流到池里塑造水蚤、丝泥鳅等。在喂养全过程中补施堆肥。应该根据水质里的鱼饵生物的丰欠状况来确定,鱼饵生物较少时,再施堆肥。
6、饲料挑选: 泥鳅属杂食性,能够喂食羊粪、谷糠或是麦、蝇蛆这些。
7、管理方法:每天早上要巡塘,并观察鱼种有没有鱼浮等状况,若发现死鱼一定要探寻缘故,并采取相应治疗手段。在饲养管理环节中,务必用心观察水质,及时采取培肥、加水鱼缸换水和充氧等举措。
8、水质:在泥鳅,散养后,应依据胖瘦水质及时施肥,并塑造蜉蝣生物,使水质一直处于生动的情况。水的温度可达到30时,立即进行维修谈水,提升学生们深层,减少工作中水的温度,避免鱼浮。人们发现,当泥鳅常常潜到水里咽下时,表明水里没有氧气。
9、病害防治:争取保证没病早防、得病早诊。按时用生石灰粉、漂白液全池喷撒,能改善水质预防鱼疾病的发生。要及时清除鳅池里的草花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
10、打捞:秋末冬初,水的温度降到10~15℃,泥鳅摄食量减少,即可开始打捞。一般多选用排出去水面进行人工下池捕获的办法。
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池深40~60cm,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cm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1、场地:养殖泥鳅需要选择有干净水源、安静的地区,养殖前需将鱼塘用生石灰消毒,并放在阳光下晒一周左右。
2、鱼苗:养殖泥鳅之前需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鱼苗,放养之前,需将鱼苗消毒。
3、放养:当外界温度稳定在10℃左右时,既可将鱼苗放在池塘中,然后适当喂食既可。
养殖泥鳅苗容易遇到易繁殖、难培育的问题,目前苗种培育成活率一般在20%左右,如要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须讲究科学方法。
泥鳅孵化池最好是大于20平方米的水泥池,孵化出苗3天后,不急于分塘培育,采取原池培育壮苗下塘,期间投喂适量的蛋黄,培育1周后鳅苗长到1厘米左右,躲避敌害的能力增强后再分塘。
放苗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待1周后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并在放苗前事先放入数尾泥鳅苗试水,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泥鳅苗方可正式下塘,池塘水深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放苗前亩投放300公斤腐熟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
每亩投放泥鳅仔鱼15万尾左右,泥鳅苗下塘后每天亩投喂泥鳅苗专用粉料或自制粉料,不主张投喂豆浆,豆浆虽然适口,但是肥水快不容易控制水质。培育泥鳅苗种的初期对水体溶氧要求很高,一般水体溶氧量每升应达到4~5毫克,采用喷头洒水增氧效果较好,水花小而密,不会对体质弱小的鳅苗产生伤害。池塘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上,泥鳅苗经过1周培育即可分塘养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泥鳅养殖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泥鳅养殖技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