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牛的养殖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牛的养殖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为牛创造适宜的环境。一个适宜的环境可以充分发挥牛的生产潜力,提高饲料利用率。
2、严格卫生防疫,防止疫病传播流行性疫病对牛场会形成威胁,造成经济损失。通过修建规范牛舍,为家畜创造适宜环境,将会防止或减少疫病发生。
3、秸秆巧处理饲草单一、营养缺乏,易导致牛掉膘消瘦,如果把秸秆进行氨化巧处理,牛就爱吃。做法是:把麦草、稻草等细铡成2~3厘米长的短节,每100公斤碎麦草或稻草加4公斤尿素,具体操作时,先用40公斤水把尿素充分溶解,然后搅拌在碎麦草、碎稻草内,搅匀后,装入大缸或水泥池,压实、封严,进行氨化,1个月后可开缸饲喂。氨化过的饲草绵软、芳香,易消化。
4、饲草巧搭配冬季喂牛要尽量做到饲草多样化、短草配长草、优质草配次草。如麦草、稻草配青干草、秫叶、花生秧、苜蓿草等,这样混合均匀,既合牛的胃口,营养也够全面
一、干乳期(停止挤奶至分娩前15天)
日粮应以优质青干草为主,并饲喂适量青绿饲料和精料,精料不宜过量,一般混合精料为2.5公斤左右。干乳后期需增加日粮营养,降低混合精料中钙的含量,以适应奶牛产后需要。此阶段精粗料搭配比例确定在3∶7左右为宜。
二、围产期(分娩前后各15天内)
临产前母牛应逐渐增加精料饲喂量,但最大饲喂量不宜超过牛体重1%(对产前乳房水肿严重的奶牛,不宜多喂精料),同时减喂食盐,防止母牛便秘。分娩后补饮热麸皮及盐钙汤10~20公斤(麸皮500克,食盐50克,碳酸钙50克),有利于母牛尽快恢复体力和排出胎衣。产后1周内钙磷比调整为3∶1。
三、泌乳期(产后16~100天内)
1.泌乳前期(产后16~100天内)。此阶段的营养一方面用于恢复体质,更主要的是为了满足产奶需要。产后4~6周奶牛达到泌乳高峰,此时可采用引导饲养方法饲喂,给母牛饲喂优质干草和充足饮水,精料每日增加0.5公斤,饲养量为标准的1.2倍,直至泌乳量不再上升为止,然后开始正常饲养。此时,精粗料搭配比例确定在5∶5左右为宜。
2、泌乳中期(产后101~200天)。此阶段奶牛采食量增大,饲喂精料量应较前期减少,精粗料比为4∶6,干物质进食量可达体重的3.5%~4.5%。期间奶牛产奶量稳中有降,月减少5%~7%,所以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量使产奶量下降缓慢些。
3、泌乳后期(产后201天至干乳期前)。此阶段奶牛产奶量已大幅度下降(每月递减8%~12%),精料给量应适当减少,精粗比以7∶13左右为宜。但在干奶前1个月左右精料饲喂量增加1公斤左右,以满足胎儿发育所需营养。
一、品种选择
选择牛时,应选择生产性能高的牛,在实际当中,应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选择,如选择肉用品种牛,应尽可能选择纯种肉用品种,如夏洛来、兰白花、西门塔尔、皮蒙特、海福特、安格斯、南德文牛等,以及肉用杂交后代。总之,在选择品种时应根据养牛规模大小,以及当地品种进行适当合理的选择。
二、规模确定
养牛规模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应根据农村家庭的综合条件,包括现有耕地,草地饲草饲料,家庭现有劳动力多少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条件来决定。一般每个劳动力饲养10~30头为最佳,但在家庭综合条件转好时尽可能多养牛,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牛群结构合理
牛群结构合理是养牛生产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保证,这对从事养牛生产的农户极为重要。首先,应确定当年的养牛头数(牛群规模),使每年的出栏头数等于或小于成牛群的50%左右为佳,再根据成年母牛以每年15%的比例淘汰,就应有相应的后备母牛,所以用后备母牛来补充淘汰母牛,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母牛都能成为后备母牛,所以后备母牛应占20%左右。这样,各年龄段的母牛应该占整个牛群的70%左右,15%的成年母牛减去15% 的淘汰牛,加上15%的后备牛,再加上20%的母牛计算得来。各年龄段的公牛应该占整个牛群的30%,如将全群牛数控制在一定数量上,当年牛犊占整个牛群的40%左右,包括20%的母牛犊及公牛犊,所以,当年出栏牛也就应小于当年犊牛成活数,即出栏牛应小于整个牛群的40%,牛群结构比例适宜,有利于提高养牛生产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选育及杂交
改良力度在诸多养牛户中,由于不重视引入外来血缘无选择的繁殖,造成后代牛群的品质逐年下降。对此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引入本牛群以外的同种优良公牛进入牛群,可使牛群的品质得到提高。二是在本群中选择无直系血缘关系的优良公牛和母牛进行繁殖,也可使牛群的品质得到保持。三是引入与本群不同品质的优良公牛进入本群,通过杂交使牛群的品质得到改良。四是有条件的养牛户应建立牛群系谱档案,防止近亲繁殖,有利于牛群优良性状的基因得到提高,不断提高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牛的养殖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牛的养殖技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