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农家孩子生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农家孩子生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近,我们家里都是收菠菜萝卜白菜的时节,家家户户收菜忙,白天去地里拔的拔,挖的挖。晚上全家齐上阵,波菜择优捆成捆,萝卜清洗干净装筐。次日凌晨有敢紧装上农用车赶往县城批发或零售。如果赶上好价钱,农民生活还好点,遇上行情不好,农民一年辛苦白搭。
现在经济稍发达地区耕地基本上都采用微耕机耕地。不仅效率快。省时省力。还能够较大面积耕种。这让增产增收变得可能。城市近效的土地有很多人租来种蔬菜。不仅收成快。蔬菜还能就近运到城区市场售买。
农民的真实生活就是:一年到头有干不完的脏活累活,饮食方面随意而简单,穿着方面低调还脏破,居住方面即凌乱还不整洁;总之在农村,只要是真正的种地人,各方面都不是很好的。
生产队时,我当过二十年农民。那时的农民,早上有早班,早饭后出工是正班。农忙时中午会加午班,下午出工是正班。晚上天黑了收工(下班),农忙时还会加夜班。所有正班加班,全凭工分计。一年下来,一个强劳动力有二十元左右的收入。劳动力少,老小多的家庭,基本上是超支户(出力比收入少)。无论劳力强弱,收入多少,基本上是出啥吃啥,且必须节约,否则接不上下季。由于彼此彼此,大家无忌妒,无抱怨,反而笑声朗朗,其乐无穷。
我的老家是著名的渔米之乡,湖南省衡南县,但在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农村亲人每天工分8分钱,丰年时每人分稻谷三四百斤,歉年只有一二百年稻谷,还包括5斤紅薯充一斤稻谷,年底分红时,很多家庭,一年到头不但没有分红,反而倒欠队里不少钱,我父母在衡阳市工作,一到亲戚缺粮,生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舅姨,二三十余位亲戚轮换到我家来渡饥荒或治病,致使我家在城里也困苦异常,每次农村亲戚到家,母亲取出一张肉票,叫我到菜场去割二两肉,吃饭前,母亲把我们兄弟三人偷偷叫到外面交待,农村亲戚太可怜,肉菜要让给亲戚吃,兩个弟弟那时只有五六岁,吃饭时含着眼泪眼巴巴望着那点肉不去动筷子。只有到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责任制,分田到户,推广袁隆平杂交水稻,第一年就不饿肚子了,乡亲偶尔到家里来,还帶了不少鸡蛋,红薯干,父母脸上的愁容也消散了。谢天谢地,现在政策好了,生活富裕了,老母亲快九十了还健在,真是辛苦他们老一辈人了。
华北地区,在六七十年代,秋后如果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就会看到临近村庄的田野里,一排排弧形的土坯垛子,那是农民准备在年后盖房所用的土坯,那时所盖的房,跟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房子一样,大多都是土坯房,红砖房起源于七十年代,但量很少。农民吃水,都是到砖井去挑水,大部分地区没有电,晚上用的是煤油灯,如果晚上你在灯下写字看书,鼻孔周围会出现一个黑圈,那是煤油燃烧产生的烟,吸附在了鼻孔周围,农民穿的衣物及被褥的布,大多是农民自己纺线织的,农民吃的大多是玉米窝头或饼子,红薯、白菜、冬瓜、胡萝卜是冬天的主要蔬菜,较富裕的家庭有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闹钟或手表。
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每个队上都有一个钟挂在树上,队长敲钟为上班的信号,后来各家各户按了小喇叭,队长就通过小喇叭通知人们集合,集合后,队长分配任务,然后大家到地里干活。除了干活外,田间地头也是农民互相嬉闹的场所,看不出他们有什么烦恼。秋后的非农忙季节,农民主要是兴修水力,平整土地,地里到处插着红旗,好不热闹。
农村的学校,黑板是水泥做的,上面刷的是黑墨,学生没有桌凳,用的是土台子,到冬天,教室里垒个火炉子,教师以民办教师居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农家孩子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农家孩子生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