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农家生活场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农家生活场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吃不饱饭,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吃一种现在猪都不吃的蘑麸子,穿的破衣烂衫,年三十儿了,还要干上半天活,叫做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六十年代的事情因为小记不清,七十年代大集体时期人们的生活历历在目。
记的小时候大集体是人民公社领导,生产队的队长一吹哨子,社员们就抗着种地的农具往庄稼地里跑,男女老少在一起嘻嘻哈哈干农活。
散工的路上,社员们边走边割着猪食回家喂猪,为的是把猪养大,年底把猪卖给公社食品站,换成钱再割上二斤肉回家过年。
曾记得小时候放了学回家,拿起一个窝窝头不用咸菜一会就吃上,那个年代的窝窝头真香。
小时候没有钱买玩具,都是和伙伴们一起自己做,也做泥玩具,也做草玩具等......,一分钱都不花,做的玩具有模有样,象个宝贝儿一样,每天放学首先回家看看它,摸摸它,玩玩它。
公社里宣传员每个月来村里放一次电影,是大集体时期人们最喜欢的事,不论大人或是小孩,早早吃过晚饭全家出动都去看电影,是集体时候人们最开心的事。
大集体人们生活的事情很多,现在提起来说也说不完,给我们这些60后留下满满的回忆,时间关系就给大家说这些吧!希望大家喜欢[祈祷]
最轻松的事就是到公社开万人大会,不干活一样记工分。这样的会一般一年两三次,要求是停犁住耙,全员参加,我们离公社十里地,赶到时会已经开始了,站在后面玩一会就回来了,大会有批斗反革命分子的有传达上面精神的,我们也不管仕么,趁机逛逛公社商店,看看商店漂亮的女营业员。
用“吃不饱”来否定建国后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的辉煌成绩。是非常卑鄙无耻和龌龊的。家穷底子薄,怎样发展工业,唯一的办法就是节衣缩食。在这件事上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理解,挑拨离间,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不请自来!
农忙,对于每个老农民来说,是再熟悉,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农民怀着即期盼又厌倦的心情来对待每一次的农忙。心中即期盼着农忙,从自己的身体角度来说,又非常惧怕农忙!
为什么说农民从心中期盼着每一次的农忙呢?因为每一次的农忙,都代表着又一次的丰硕成果,是自己的辛勤耕耘而获得的回报!而从自己的身体角度来说,又非常厌倦每一次农忙的到来!农民每年都会经历着两次农忙时节,即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
夏收夏种在我们华东地区,是以油菜和小麦为主的,在收割完油菜和小麦后,立刻又要耕地耙田,来准备插秧。
先说说收割油菜的过程,为了防止在收割过程中油菜荚子的炸裂脱落,农民们都会在零晨四点多钟剩着露水就开始收割,到上午十点前露水干了就收工。暴晒三四天后,剩着中午高温的时候,用人工脱粒!搞得满头满身都是黑灰!
收割小麦都是机械化作业了,但是由于收割小麦也是高温天气,而小麦的千粒比重又重,在肩担肩扛的时候,麦子又散热还沉,人体感觉极不舒服。
油菜小麦收割完毕,又要投入到紧张的插秧工作中去!脸朝黄土背朝天,插秧的人不是人,自己放屁自己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等等都是形容插秧之苦的!三天插下来,两条大腿的肌肉是又酸又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地。这就是夏收夏种!等到彻底忙完了,农民就像经历了一场生死劫!
秋收秋种就更加的忙碌了!又要抢时间,农时不等人吗!又要同天斗,由于其时已是深秋,冷暖空气相互冲击,天气时常多变,稻子收割脱粒后,即要剩天晒稻谷,又要晾晒稻草,有时候夜里突然下雨,还要立刻去把稻草上堆,等稻谷的一切事情忙完后,又要抢着农时播种冬小麦和油菜。
这就是农村所谓的双抢!即要抢收又要抢种。这就是乡村农民农忙的真实场景!
本人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来自农村的农民,我在家过农忙时,天还没亮就起了,去田里看粮食,黄黄的,颗料大,自己开收割机收粮食真开心,粮食装满一车,丰收年真好。
视频加载中...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儿时搞双抢的时候。
我是一位70后。生长在浏阳沿溪镇叫双洞的一个小山村里面。那里四面环山,风景优美。
在我小的时候十几岁的时候。我们那里都种植的双季稻到早稻跟晚稻。桑强就是在晚稻收割完了接着种晚稻。那场面真的是风风火火。不管发风下雨都要去搞。因为要敢季节晚稻中晚了就影响到产量了。那时候袁教授还没有研究出来杂交水稻。
那时候的双抢都是靠人工去做丨邻居家都是你帮我,我帮你。男女老少一起出动。女的跟那个小孩就去割稻子。男的就是去一种老式的打谷机用脚踩的脱粒,那种老式的打谷机用人做动力我相信6.7080都见过啊。打完再用人工回去晒干,找到的到厂还要拿到田边上去,不能放在田里面。再放水进去再用牛拿一个滚子。把田滚融,在插晚稻。
在乡村农忙时的场景虽然随着机械和科技的进步已经今非昔比,但是农忙依然是农村最忙碌、农民最劳累的季节!农忙时节可以说是披星戴月、起早贪黑,春争日夏争时,农忙就是这么的紧张和劳累。
不管是早起还是晚归,农忙时基本是两头不见太阳才回家,好在现在机械化的普及,农忙的时间已经缩短了很多,不管是春夏秋农忙时间也只有几天了,和原来农忙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比,缩短了大半了。
现在的麦收时节
以前的麦收时节
麦收后紧接着就要播种
躺在麦秸上看书的农民
现在农忙的时间缩短了,农忙的节点也分散了,主要是种植结构的变化,农民种植的作物品种增加了,特别是经济作物茬口多,各个时间收获的都有,农忙的概念其实已经不再那么强烈了!
这是两张农民去地里喷洒农药的照片,现在农忙已经分散在四季了,根据每个家庭种植作物品种不同,农忙的时间也不相同,已经不是原来的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的固定时节了。
原来农忙时节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农忙往往家里的孩子没时间照顾,有的孩子还要跟大人一起去地里干活或者被大人带到地里“赔罪”,因为放在家里没人看管,不放心,只能让孩子一起到地里去。即使上学的孩子也是需要到地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农忙时间长的地区还会有秋忙假,放假让孩子在家帮大人忙农活,同时老师也大多有土地,也不要回家干农活。
以上这些就是农忙时场景的真实写照,现在有手机相机可以留下精彩的瞬间,原来没有这些工具,再好的场景也只能在头脑中回忆。
感谢邀请,又让农人回忆起了小时候农忙时节的种种场景,你那里农忙现在什么情况了,你还记得小时候最难忘的农忙趣事吗?欢迎留言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农家生活场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农家生活场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