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食用菌种植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食用菌种植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食用菌蘑菇种植的技术是出菇管理
最重要的就是温度和湿度的管理工作。发菌期间的温度保持在10-18度,出菇期将温度调高到20-28度。出菇初期湿度一般在70%左右,后期慢慢的恢复到80%-90%左右即可。要注意防治褐斑病、软腐病、跳虫、菇蝇等病虫害。等到蘑菇长到一定大小,就可以进行采收了
1.接过种的菌袋搬入培养室,叠放于床架上。
2.培养室在放入菌袋前喷多菌灵消毒,放入菌袋后,每5~7天喷药消毒1次。
3.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2℃~27℃,空气湿度保持在70%左右。避光培养。
4.发菌10~15天,当两端的菌丝布满料面时,进行翻堆。培养35~40天菌丝可发满袋
1、配置培养料:食用菌栽培技术培养料的配置,也就是第一步需要配置食用菌栽培所需要的培养料,然后进行发酵一般在7到15天。
2、灭菌:食用菌栽培技术灭菌接种,一般采用常压灭菌,水烧开后保持开锅6~8小时,再闷一夜,待袋内料温降至25℃以下时,将菌种接种于袋两头。接种应在无菌条件或接近无菌状态的房间进行,菌种应选用活力旺盛、健壮、无杂菌污染的适期菌种。
3、食用菌栽培技术发菌期管理:接种后将栽培袋放入干净的培养室内发菌培养,室内温度保持22℃~25℃,正常情况下,接种后10~15天菌丝可伸入培养基20~25mm。如果发菌顺利,接种后20~25天内菌丝可覆盖整个料面,此阶段要求挑出杂菌,并将发菌袋未满的排在一起继续发菌。
4、食用菌栽培技术搔菌及催蕾:发菌结束后要立即进行搔菌,把接下去的菌种块挖掉, 使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一齐发生,如果培养基表面很干,可以采用刮搔,即把老菌种种皮和5~10mm 培养基一起成块刮掉,菌丝受搔菌的机械刺激和低温刺激可形成原基,要保持空气湿度90%~95%并加强通风,可抑制搔菌后袋表面气生菌丝的形成, 有利于催蕾出菇。此期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5%左右为宜,温度控制在10℃~15℃为宜,用报纸覆盖或盖膜保湿,以诱发出菇,一周后,陆续长出尖状菌蕾,蕾头白色为正常。
5、出菇管理: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通风,加大空气湿度,保持空气干净,减少病虫害。
6、食用菌栽培技术适期采收:每种食用菌采收时间不同,需根据品种和使用范围来确定采收期。
步骤/方式1
菇房准备
在种植蘑菇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准备好菇房的建设,而现在比较常见的菇房也就是大棚搭建。菇房一般会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但总体要比较平坦,周围比较空阔,通透性好。大棚要选用散射光材质的,地面需要用水泥修葺,这样方便冲洗。在菇房内要设好菇床,可木制、可铁制、还可砖砌。最后就是要留有窗户或者是卷帘,这样可以增强通透性。
步骤/方式2
养料堆制
蘑菇种植养料的配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养料的主要成分是家畜粪便、麦草、麸皮、稻草、玉米杆等,一般在七月份左右的时候开始进行养料的堆制。我们需要阿静粪便晒干、其他的材料需要切断,然后混合适量的石膏,用水或尿浸透,再按照一层草料一层粪便的堆起来进行发酵。一般每隔三四天就需要翻一次堆,大概半个月后就差不多可以了。
步骤/方式3
消毒杀菌
养料堆制完成之后,我们首先需要将菇房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杀菌,然后将养料搬入菇房中,在菇床上铺好。然后将菇房的门窗关闭,将室内的温度调高到六十度左右,三个小时之后,将温度调低到五十度左右,维持这个温度一周,让养料彻底的发酵。而且在这个发酵的过程中,还能对养料进行消毒杀菌,使养料中留下来的都是有益的微生物,这对蘑菇的生长有很大好处。
步骤/方式4
接种覆土
等到养料的温度降低到二十五度左右的时候,这时就可以进行蘑菇接种了。我们要将养料在菇床上整平,每个菇床上养料的厚度要达到十五厘米左右。然后采用的穴播的方式进行接种,每株间的间隔大概是十厘米左右。如果想要提高它的发菌速度,那么可以尽量播密一些。接种之后需要保持养料的湿度,并且要增加菇房的通透性。最后将细肥土均匀的覆盖在养料上面,即可等待发菌。
步骤/方式5
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是蘑菇种植中最关键的一步,它关系到蘑菇的出菇情况也就是蘑菇的产量和质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分管理和温度管理。我们要保持养料的湿度,在出菇初期湿度一般是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后期慢慢的恢复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左右即可,在浇水的时候,我们要遵循少量勤浇的原则。出菇房在发菌期间的温度最好是保持在十度到十八度左右,在出菇期将温度调高到二十到二十八度左右,这样可以加快出菇的速度。等到蘑菇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可以进行采收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食用菌种植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食用菌种植技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